[中宏网]陈强远: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验田”开启,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发布时间:2025-10-11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有关部署,近期,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批准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新葡京网址 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强远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此次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具有试点地区范围广、要素领域覆盖全、试点举措任务实、因地制宜属性强、部门行业协同足、全国示范意义大等鲜明特点。
改革试点价值凸显,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2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开展差异化改革探索,及时跟踪评估试点效果,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加快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陈强远认为从改革试点到全国推广,有助于让要素价格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关系,以真实的要素价格信号提供准确的市场激励。这对于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促进要素资源的跨区域、跨领域自由流动,提高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批准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的10个地区,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苏苏南重点城市、浙江杭甬温、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厦泉、河南郑州市、湖南长株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市。从试点地区范围来看,涵盖了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陈强远指出,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已实现市场定价与自由流动,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此次10个地区试点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先行先试”打破要素流动壁垒,让要素价格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关系。
此次试点要素领域覆盖全,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传统和新兴要素领域。通过在这些关键领域进行改革探索,有助于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让要素价格真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和市场供求关系,从而为市场主体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促进要素资源的高效配置。
试点举措任务实,聚焦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经营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例如,在土地要素方面,赋予试点地区更大的土地资源管理自主权,支持依据人口存量和变化趋势匹配新增建设用地,持续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加大试点地区岗位挖潜扩容力度,推动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等。
“从试点到全国推广,能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机制,促进要素跨区域、跨领域自由流动。”陈强远强调,无论是农村土地资源盘活,还是数据要素跨省流通,试点中形成的经验都将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实践支撑,最终实现整体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剖析改革难点堵点,明确改革攻坚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已实现了市场定价、自由流动,但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发育还不充分。
陈强远分析,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地区行政举措对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引导和干预,具体可归结为“四大堵点”:
一是行政区划思维惯性导致的市场分割。以土地市场为例,城乡分割、城市建设用地“双轨制”(工业用地与商服用地价格差异)、区域分割问题突出,部分地方为招商引资变相降低工业用地价格;数据要素领域,各省市数据交易所技术标准不统一、流通协议覆盖率低,阻碍了数据跨区域流动。
二是要素定价机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确权难,交易单位、定价逻辑、合规标准缺乏统一设计,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边界不够明晰,导致要素价值难以准确体现。
三是安全与发展的平衡难题。传统要素跨区流动需层层审批,既降低流动性又容易滋生寻租;数据等新兴要素市场化过程中,部门和区域对安全风险的顾虑较多,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工作产生一定的阻力。
四是配套体系相对滞后。要素市场所需的产权保护、监管制度、全国性交易网络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数据要素的确权、定价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众多要素领域中,陈强远认为土地要素改革对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最为突出。“土地是产业落地、人口集聚的基础,土地资源管理自主权直接影响城乡、产业、区域间要素流动,牵一发动全身。”
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例,其能盘活农村存量土地、显化土地资产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与空间支持。但改革过程中需把握两大重点:一方面要建立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避免因过度强调安全而放缓改革步伐;另一方面要注重要素协同,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土地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联动改革,防止“单兵突进”。
探索改革突破路径,推动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据了解,此次改革试点,各地区试点方案总体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改革措施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围绕激发技术要素创新活力,推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配置,引导人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快培育和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增强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市场制度建设,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此次试点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呈现“一地一策”特征:重庆市、四川成都市侧重土地跨区域流转,福建福厦泉聚焦要素对台合作,安徽合肥都市圈主攻科技成果转化。陈强远表示,这些基于地方实践的举措,为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但需警惕“水土不服”。
“推广时要分两类处理。”陈强远建议,不依赖区域禀赋的共性经验(如要素交易监管流程)可直接在全国复制;受地方实际影响大的特殊经验(如沿海地区数据要素流通模式),需在符合本地条件、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借鉴,同时要明确经验适用边界,避免过度强调“特殊性”而偏离改革方向。
针对未来如何选择新试点,提升经验可复制性,陈强远提出差异化筛选标准:对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市场,因制度框架已基本确立,改革应“以调为主”,重点优化顶层设计,解决城乡、区域间的体制性差异;对技术、数据等新兴要素市场,因制度规则尚不健全,应“以放为主”,赋予地方和市场主体更多探索空间,鼓励形成多元化交易制度。
此次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一次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开启一场新的探索实践。相信在试点地区的积极探索下,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取得显著成效,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