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又一省“刹车自检”,拿什么拯救“星级景区”?
2019-08-29 每日经济新闻发布时间:2019-08-29暑期将过,往年景区的旅游旺季,却在今年变成“多事之秋”。
七月的最后一天,国家公开点名7家5A级旅游景区“问题严重”。其中,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景区,更是一夜之间从“五星”变“零星”。
此后,“余震”迅速传遍全国,各地纷纷“刹车自检”。从山西其他7家5A景区“自查自纠”,到河南部分景区主动“保5A品质”,各地对自家高等级景区都下起了“狠刀”。
几天前,江西也加入其中。8月25日,江西对其7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进行暗访复核,对严重不达标的1家5A级景区和14家4A级旅游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处理。同时还放话:10月份将再次复核,届时如不能整改到位,“坚决予以摘牌处理”。
有趣的是,此次扎堆治理的“星级景区”,“所在地多数是欠发达地区”。在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这一现象“耐人寻味”。
马亮指出,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景区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度商业化、管理不规范和服务不到位上。他指出,背后的原因之一,是“这些景区往往是游客到此一游之地,没有停留和驻足的必要。”
由于缺乏深度游项目,游客往往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景区留不住人,当地又不得不想方设法“雁过拔毛”,在景区周边产业上做文章。
由此,一些景区会嫁接商业化的旅游项目,或者将旅游和购物捆绑在一起,通过旅游带动收入增加。这样恶性循环,反而加剧了游客“来了就走”的倾向。
其次,类似的问题景区也反应了“资源诅咒现象”,即越是不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公共治理反而越糟糕。
当地从丰富的自然资源中牟利,加之景区所在地经济不发达,经济增长的压力较大,“一些地方政府增收动力较强,往往把景区视为一块‘大肥肉’,进行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包装”。
马亮同时指出,景区所在地割裂的管理体制,实际上也会使景区治理受到影响。具体而言,一些景区属于省级或市级管辖,景区门票收入很少流入所在地政府。“这使景区所在地不愿意投入景区本身的建设和完善,而倾向于在景区外围或周边做文章。”
此外,马亮表示,类似景区所在地,普遍存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观念:由于缺乏正式就业机会,当地民众的就业和生计主要仰赖景区,当地民众往往都“围着景区转”,使景区管理难上加难。
跳出景区看旅游。当前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态势,就是将一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运作,以“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今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认定工作,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以示范区为标杆,引领和启发更大规模的全域旅游快速健康发展。日前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此次验收认定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轮“自查自省”之后各地的旅游市场会有多大改观,等待游客直接用脚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