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儒商大会】冯仕政:深入发掘儒商精神,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发布时间:2023-04-12冯仕政发表主题演讲
一、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人民追求的生活目标已经发生从温饱到美好的深刻改变。尤其是在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愿望更加强烈,而且内容更加丰富。这一划时代的形势变化,要求我们在继续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将社会建设摆在新的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个中原理在于,温饱和小康生活的实现,高度依赖于物质财富的丰裕,因此工作重点是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即解决物质财富的匮乏;而美好生活的实现则不同,它高度依赖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因此工作重点是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保证整个社会活而不乱、争而不战,既生机蓬勃,又安定有序。
人与物的关系,核心是“富”;人与人的关系,核心是“仁”。因此,人民生活目标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美好的转变,就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即怎样才能实现从富到仁的有序衔接,以形成富与仁的良性循环,而避免陷入为富不仁或者为仁不富的恶性循环。党中央高瞻远瞩,深刻洞察这一历史趋势,十九大把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上重要日程,二十大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最近又决定成立中央社会工作部。这些都是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强烈信号和有力举措。
一个恶性循环的社会,对谁都不是好事;一个企业无论实力如何强大,都只是社会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参与和创新社会建设,是包括企业家在内整个社会的责任。尤其是当前,企业家更应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企业担当社会责任,不仅是为社会做贡献,而且能够促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担当社会责任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把“经济”和“社会”看作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社会讲公益,经济讲私益,公益与私益,依托两套不同的组织,遵循两套不同的法则,大家各行其是,至于怎么协调和总成,那是党和政府的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从来都只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与社会不是相互独立的油水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鱼水关系。尤其是当今数字时代,经济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决定了,社会环境是最底层、最基本的经济环境和营商环境。“社会”作为一种存在,就像空气一样,往往司空见惯、习焉不察,但又无所不在、必不可少。发达而健康的社会交往是一切经济发展的依托和原力,人与人之间畅旺的连结和团结是市场活力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企业是活不长、长不大的。正如大家已经看到的,一些曾经的产业重地,资源、技术、人力等经济禀赋非常好,经济发展却始终上不去甚至大滑坡,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当地政商关系太复杂,社会环境太差,令企业家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
基于经济与社会的深刻联系,企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从长远来说,不但不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可以形成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反馈。它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可以扩展企业与社会各个阶层和人群的联系,增强销售渠道、开发隐性市场;可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可以更好地感受市场和社会脉搏,增强产品研发和企业创新的针对性和想像力。如此等等。
总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场建设,而市场建设则离不开社会建设。企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既是造福社会,也是造福自己,归根到底是在为企业发展创造内生动力。
三、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普遍增强,但也存在理解不够到位、创新严重不足的问题。在许多企业眼中,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做慈善。这当然是履行社会责任,但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而不是简单地行好事、做好人。相应地,企业努力的根本方向,应当是把社会情怀自觉地、有机地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流通,以及组织、管理、研发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慈善,还只是在分配环节上下功夫,值得赞赏,但远远不够。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社会责任活动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企业即使付出大量成本,也未必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付出和收益之间经常存在错期和错配,因此担当社会责任对任何企业都是一个严峻挑战。企业首先是企业,是企业就必须讲收益,一个光有情怀而没有良好收益的企业是没有未来和远方的。
解决社会责任活动中的错期和错配问题,是当前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诸位也许已经注意到,当前做得大、活得好的企业,基本都是在经营自己的“社会生态”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生态型企业”或“平台型企业”。这表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技术、管理、营销等经济能力的竞争,转向谁能触达和触动更多人群和阶层的社会能力的竞争。从“经济竞争”向“社会竞争”的转变,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全方位、整体性变革,否则没有后劲,没有前途。
在这个问题上,儒家思想是值得重视的优秀文化资源。众所周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本质要求是在人与人之间培育一种亲近而有原则、自由而有法度的关系,这种关系经过从最简单的二人关系到复杂多人关系的不断扩展和迭代,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的目标。这一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理解和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根据这一思想,所谓“儒商”,根本特征不在于他有文化,能写字、会画画,更在于他有社会情怀,爱社会、懂社会,善于把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是高度一致的,应当深入发掘、大力弘扬。
作者:冯仕政 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