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重塑经济传导路径 提升潜在生产率
2017-06-19 中国改革报发布时间:2017-06-19《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显示,我国经济正处于反弹、分化与周期转换中,需要明晰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调整以财政体制为代表的央地关系,加快国企混改
□ 本报记者 王健生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反弹、分化与周期转换中,面临传导不畅和长期生产率下滑的挑战,需要重塑政商关系,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调整以财政体制为代表的央地关系,加快国企混改。”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刘凤良6月17日在京做如上表述。
当日,由新葡京网址 、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中期”报告会在京举行。刘凤良代表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
预计2017年GDP增速为6.7%
“2017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反弹与分化两大基本特征。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国内各项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复苏拉动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宏观经济指标趋于改善,名义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回升,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体实现良好开局。”刘凤良指出,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成功探底回升,风险和压力得到初步释放,同时也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
报告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会放缓,而民间投资的反弹力度还有待观察,弥补前者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下行压力将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增速的持续放缓,消费增长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国际环境会在短期内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根据人大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模型预测,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假定财政赤字率3%、汇率7%的水平上,2017年全年GDP增速为6.7%,CPI为2%。
塑造创新导向的政商关系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短期传导不畅和长期生产率下滑的问题,需要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解决宏观经济传导问题,以新动能的构建为核心孕育新周期的动力源,这就要在长期中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新改革。
新改革的具体内容需要坚持“一个核心”“两个支柱”。“一个核心”是重塑政商关系,明晰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两个支柱”是以财政体制为代表的央地关系调整和以混合所有制为突破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这些改革,一方面解决经济传导中的结构性问题,重塑中国经济传导路径,激活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潜在生产率,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刘凤良说。
刘凤良表示,新型政企关系,要界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市场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企业,让企业在创新中起主导作用;政府的职能要有所改变,应该更多地提供社会风险分摊,为创新提供更多的空间。调整财政体制,在财政支出层面上,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在基础设施之外的公共、民生支出,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为社会试错空间提供更多的余地;在财政收入层面上,现在的收入再想扩大比较困难,应该清理现在的优惠政策,朝着统一的市场方向发展,加大对个人收入征税,特别是资本的征税,提高包含碳产品的税率;在完善央地关系层面上,现阶段应借助于央地财权事权的划分进一步界定央企关系,把转移支付偏多偏快的趋势扭转,建立地方举债的风险评估和约束机制,使得央地财权和事权相一致。
新改革要有新特点
报告指出,这轮改革是在新常态下进行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新改革相比于以往的改革需要有新特点。
“我们强调改革很重要,但是推进改革的模式更加重要。”刘凤良强调,要避免通过GDP竞赛类的排名来进行激励。在新常态下,经济质量重于经济数量。由于质量是多维度的,单一维度的数量竞赛就不再合适,这只会导致地方关注某些数量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报告认为,这轮改革需要将改革的主导权从地方政府提升到中央政府。在GDP竞赛等数量经济竞争环境下,为了发挥地方政府动力,需要地方政府发起改革。但是,对于现有的质量导向的多目标改革,需要中央统一协调。
新一轮改革需要关注的是对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考核。对待新改革由于不用简单的GDP竞赛,就需要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重点考虑地方政府如何自我创新,更好地执行改革,确保主体责任。
报告提出,在短期内,为了给新改革提供时间和空间,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由于当前阻碍宏观经济传导的核心在于高杠杆,这就需要进一步通过金融有序去杠杆来降低经济的总体杠杆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防止竞争式监管放大监管要求,需要更多的协调。同时,加强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关注,加快推进将市场利率设为基准利率。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经济的正向作用。
原文链接://www.crd.net.cn/2017-06/19/content_24829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