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医用物资告急背后: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浮现
2020-02-06 时代周报发布时间:2020-02-06作为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副秘书长,陈红彦春节期间没有休假,一直在帮忙联系上下游企业恢复生产。
“按照惯例,不少厂家会在春节假期前,把货卖给代理商,以减少库存。随着疫情爆发,代理商拿到厂家的货后,快速卖给了终端用户,加上医院本身的库存不能应对大规模的疫情,导致口罩等物资供应不上。”陈红彦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疫情发生后,从普通市民到众多医院都面临医用物资短缺的情况。与此同时,国家医药储备体系——这个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体系,也在疫情期间经受考验。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
此前,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自1月23日接到武汉物资需求清单后,截止1月25日中午,已经通过中央医药储备向武汉紧急调用了防护服1.4万件、医用手套11万双。
但随着疫情的蔓延,各地医用物资仍存在着很大的缺口。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用应急物资的储备至少要保证两个月的使用时间。此次疫情从大规模爆发到现在,不到一个月,相关的医用物资告急,从这一点上看,我国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显然不够的”。
王丛虎认为,各级政府在进行应急物资储备时,要根据历史的经验,包括历年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测算出潜在需求,以及应该储备物资的数量和品种。“一方面要有基本的实物储备,存放在储备库中。另一方面,也可以与企业签订合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确保在应急情况下,企业可以提供出足够的物资”。
王丛虎总结道,中国现有应急医疗物资储备的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完备,关键是如何落实。一方面,在日常中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和应急意识,并且加强应急预案的落实。把应急事件放在预防层面,而不是等事件发生之后,再去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应该建立起严格的医药物资储备的监督检查体系,以确保医药物资储备的充足。
全文链接://mobile.time-weekly.com/v2/articles/RxxJq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