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涂永前:以量变促质变,打造科学家的“孵化仓”
2019-10-27 社会科学报发布时间:2019-10-29近七十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在教育、科学研究事业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从中央到地方给予创新人才和实体机构研发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多多。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家公共资金投入科学研究比例甚高,而私营实体机构的研发投入较低。根据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别科学发展报告指出,日本国从1901-1999年间,仅有5人获得诺贝尔奖。从2000年以后,日本诺贝尔奖出现井喷局面,至今已有19人次获奖。细分这些获奖者所属机构及其研发资金来源,我们会发现,几乎一多半的获奖者的研究均来自个体机构基金而非公共基金投入。由此可见,首先,个体基金投入研发已经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科技成果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研究人员绝对数量的增长也是其发展目标;第三,很多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激励科学家和教育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都设置了一些专属于科学家的桂冠和奖项,最核心的程序是通过国际国内同行来对成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价。这些奖项的评比通常跨越一定年限,因为有价值的创新成果需要时间去验证。
当前,我国在政府投入研发方面占比例甚高,而民间研发投入较低,与美日欧一些发达国家当前的情形正好相反。从目前的公共资金研发投入产出效率来看,我们相比较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很多,而且在一些基础学科的投入与应用学科的投入方面存在一刀切现象,导致基础学科人才流失,甘愿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原创性成果产出概率低下。为了支持原创性,我们必须加大对基础学科的关注和长期持续投入。其次,尽管当前国家推出了各种人才支持计划,也激发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积极性,但是在科研经费支配方面管理程序复杂,还面临诸多问题。
当前,尽管在学术创新方面存在少数科研人员学术不端、失范现象,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学术失范治理,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规则意识、学术信用和个体自尊心逐步得到了极大加强。笔者建议:
首先,科学评价和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该更加科学,让真正以科学为志业者得到充分尊重,至于其中的少数违规者可以通过负面清单制度对其违规行为进行矫正。
其次,对于科学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大格局眼光,并辅之以合理的制度安排,鼓励人才跨境、跨界及跨行业流动,让真正有志于科学研究事业的一切人才为我所用。
第三,各种科学学术研究奖项应合理设计奖励标准、时间跨度,尤其要确保同行评价的客观中立性,同时鼓励社会参与监督,让科技人才不因身份、背景、年龄、资历、影响力等原因而被埋没。
最后,科学技术创新投入类似商业界的风险投资,要给与入选参与者足够的时间,支持者要承担试错成本。随着全社会尊重科研人才风气的高涨、科研人员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引入国际公认的科学技术评价机制,这种量变必然会带来质变。我们相信,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人才问鼎国际大奖的时间应该不会太久远。
(作者系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
原文链接://new.qq.com/rain/a/20191029A0IX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