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李英武、秦昊:战“疫”常态化,中小企业如何开展心理援助?
2020-05-08 人民网发布时间:2020-05-08当前,我国境内新冠肺炎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抓紧解决复工复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持续向好态势。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病毒还没有彻底消灭,疫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必须做好长期应对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到最后不言胜。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受疫情影响的程度更深,面临的困难也更多。甚至随着疫情常态化以及工作场所其他因素的交织,引起更大的变化。企业作为员工承载员工行为的主要平台,更需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及其援助措施。既往大量的研究显示,员工心理健康状态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效率,工作投入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所以,在战疫常态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在关注生产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及其援助问题。
(一)中小企业应主动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隐患并进行援助
当下,很多企业每天都监测员工的体温,但是对于心理健康的温度却相对忽视。中小企业通常没有常设员工心理援助职位,因此可由人力资源部门牵头,寻求专业心理的机构、高校心理专家以及第三心理援助机构,对员工心理健康进行测量监测,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处理。此外,可以增加战疫常态化期间的员工心理结构化访谈,关键员工对话等。有效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二)积极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培训,加强员工自身心理调适能力
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都会对员工进行各种类型的培训,以期提升员工某一方面的能力。同样,对于员工心理健康来说,进行培训来获得专业的知识也是一直非常有效和直接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培训不仅是对员工直接进行这类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也会提高员工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提升员工对于心理健康防护的意识。鉴于目前疫情的影响,线下的培训比较困难,可以开展各类线上培训,通过在线心理辅导,缓解员工各类情绪问题。
(三)倡导健康的办公室工作节奏,主动关注员工的职业健康
心理学研究显示,过高的工作压力会诱发员工的负面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其中,连续加班,超时会议是重要工作场所最易诱发员工负面情绪的压力源。在当前战疫常态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应适当控制工作的节奏,提倡以更科学的方式工作,在企业内营造工作与家庭平衡的组织氛围,组织管理者主动提醒并安排员工休息,关注超常规加班导致的各类心理问题。如,在上下午中间时段,通过电脑提示,广播等方式倡导员工休息一下,活动一下,在调整身体的同时调整心理。
(四)强调各类活动的仪式感,增强员工的信念和组织归属感
仪式感是基于某种仪式而伴随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是对仪式感象征意义的共鸣。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仪式感可以提升员工的积极信念和归属感。信念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而产生积极的动机和具体行为。归属感可以使人们更加相信他所在的组织,增强组织的团结和凝聚力,从而更容易降低组织内部人际沟通等等的不良影响。
以上的一些措施建议,基本上都没有额外的成本支出或者支出很少,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比较容易操作。企业作为员工的一个重要的载体组织,自然承担其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可或缺的责任。相信借由这一次疫情所引发的问题,以及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会越来越高,措施也会越来越完善。
(李英武,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秦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研究生)
原文链接://yuqing.people.com.cn/n1/2020/0508/c209043-31701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