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坛网] 崔守军:“一带一路”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2018-12-04 中国论坛网发布时间:2018-12-04【编者按】
近日,联合国新一轮气候变化大会正在波兰卡托维茨举行,世界再度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众所周知,发展清洁能源是应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但现实中,全球清洁能源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崔守军为中国论坛网撰文表示,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转折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则为加快能源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
当前,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气候变化、能源紧缺、油价波动、科技革命等事件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全球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应用国,来自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和技术正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遍地开花,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一、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现状
清洁能源也称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清洁能源既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也包括核能、天然气等非可再生能源,后者为对生态环境产生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矿产能源。
中国是清洁能源发展领域的后起之秀,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仅用了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赶超型”发展,日益成为在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引领者。目前,中国在清洁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设备制造、绿色投资以及市场发展方面均处于世界首位。
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的可再生绿色能源。2006年之后,中国风电装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10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88亿千瓦,在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的占比上升为35%。与此同时,中国风电行业发电量也逐年递增,从2010年的430亿千瓦时,增长到2017年的2695亿千瓦时。
太阳是一个巨大能量体,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太阳能发电把阳光转换成电能,可直接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2010年之后,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上升较快,2017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3亿千瓦,光伏发电在推动能源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5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全球领先,并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水电是将水的势能转换成电能的发电方式,由于技术成熟、成本低廉,是目前人类社会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电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全面超越,目前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底,中国水电的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达到3.41亿千瓦和1.19万亿千瓦时,分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倍和26倍,均已超过了全球水电开发量和发电量的1/4。
除了风电、太能能、水电外,中国的核能、生物质能的发展也正迈向黄金时期。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17中国特别报告》中指出,中国能源结构将逐步转换到清洁发电,强大的部署和有力的政策持续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光伏太阳能将成为中国最经济的发电方式,以水力、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引领的低碳装机容量将迅速增长,到2040年将占总装机容量的60%。
二、世界清洁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望未来,绿色、低碳、高效、可再生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能源、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然而,而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还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
首先,全球能源技术发展不均衡制约清洁能源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能源变革和重塑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推动动力,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是发展清洁能源的重要保障。从世界范围看,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能源结构和研发投入水平差异较大。比如,挪威、瑞典等北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意识强、资金投入充沛,技术研发实力强,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超过60%。而中东地区由于石油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度很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极低。非洲和拉美国家也因工业化程度较低,受到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和环保理念的制约,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难道较大。
其次,低油价制约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以来,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人的社会生活,石油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直接导致了全球变暖和气候紊乱,石油导致的局部地缘政治动荡也威胁到世界和平、经济稳定与环境安全。受到美国页岩油气革命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2014年以来石油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虽然进入2018年以来由于美国制裁伊朗等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石油价格有所反弹,但油价重回高位已经不太可能。在低油价的情景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下游消费人群更向于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能源的发展。
最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干扰了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贸易秩序。大国竞争的加剧政策氛围趋紧导致国际新能源市场动荡,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渗透到新能源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受到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驱动,新能源产品和设备的跨国贸易发展迅速,由此引发了新能源领域的国际贸易争端。一方面,受发电成本下降、经济复苏放缓、页岩气大规模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纷纷下调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补贴,加大了对国内新能源产业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印度等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正登上清洁能源转型的中心舞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投资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在清洁能源领域日益领先。由于中国等新兴国家光伏、风电产品设备出口规模迅速扩大,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中国等国家的新能源企业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众矢之的”。在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摩擦的加剧严重干扰了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贸易秩序。
三、“一带一路”驱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转型
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转折点,国际能源合作从以偏重传统化石能源开采的合作开始向以低碳、清洁化为导向的能源经济产业链转变,新能源的国际合作成为重点。“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清洁能源产业“走出去”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有利于利用中国优势推进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转型以及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一, “一带一路”驱动参与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和高速发展,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和技术积累,在产品制造和工程建设上拥有明显优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 “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中国清洁能源产品输出将显著提速,风电、太阳能、水电、核能产业链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例如,在非洲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沼气、分布式风能和光伏等清洁能源项目可改善一些贫困国家的能源结构,解决电力缺乏和能源接入问题,从而促进当地减贫、就业、环保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直接改善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
第二,“一带一路”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完善。2016年《巴黎协议》的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安排。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单个国家无法独善其身,唯有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安全的全球“命运共同体”才能应对挑战。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宣布出资 200 亿元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旨在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一带一路”倡议明确将清洁能源视为构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托,旨在根据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原则来推进并强化沿线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利用中国的优势来推进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共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第三,“一带一路”助力全球能源互联互通。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WEC)在2016年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仍有12亿人口无法获得电力供应,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发展中国家。这些沿线国家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清洁能源开发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环境容量紧迫、能源安全威胁以及国内可持续发展等问题。201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中国解决方案。中国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是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从技术条件看,电网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最有条件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和多点突破的领域。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煤、油、水、风、光等各类能源转化为电力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最大程度提高能源效率和经济性,能够带动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为加快能源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作为全球清洁能源的领跑者,“一带一路”已经助推中国已经进入了国际能源合作新时代。深入推动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把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能源安全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为完善世界全球能源治理体系转型增添强大动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m.haiwainet.cn/middle/3542937/2018/1204/content_31451804_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