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陈劲松:充满感召力的鸿篇巨制
2017-10-30 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17-10-3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充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同时,也是一篇具有感性力量、充满感召力的鸿篇巨制。
数字有感召力。在十九大报告中,五年来的伟大成就,就在那令人心悦的数字之中静静绽放。例如,就经济增长来说,报告中映入眼帘的数字或者准数字有: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就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来说,数字说明了其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此外,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一千三百万人以上。这些数字本身就能让人心花怒放,这就是数字的感召力。
近景素描有感召力。报告充满着近景素描式的画面。例如,在讲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直接推出的画面就是“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在说到“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时,直接推出的画面就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在谈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直接推出的画面就是“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随着报告的展开,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无疑是一幅幅壮丽的画卷。
语言表达有感召力。有感召力的语言,是一种普通百姓能够理解的语言,具有接地气、温暖、共情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报告在谈到党的初心和使命时,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谈到从严治党时,使用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谈到坚持反腐时,使用了“打虎”“拍蝇”“猎狐”“笼子”“堤坝”“刮骨疗毒”;在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使用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使用了“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种感召性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情、对腐败的深恶痛绝、对实现中国梦的豪情与壮志、对青年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期许……诸如此类有感召力的语言,在十九大报告中俯仰皆是。
不忘初心的使命最有感召力。古训有言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报告开篇就庄严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报告强调提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人民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人民的感性存在,呈现在其“获得感”之中,也即呈现在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环境生态、衣食住行等等状态之中。在论及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时,报告指出“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感性的人民,拥有对美好生活的感性向往;感性的人民,需要感性的政策;感性的人民,需要感性的呵护。报告与人民的心灵契合,处处洋溢着感召力。
(作者系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