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张楠迪扬: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发布时间:2023-03-08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全会审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草案)、中央政治局拟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
这次会议的召开预示着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了!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看点有哪些?机构改革遵循怎样的内在逻辑?
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楠迪扬在接受中宏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党的二十大对深化机构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深谋远虑,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怎么改?张楠迪扬说,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为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党中央机构、全国人大机构、国务院机构、全国政协机构,统筹中央和地方,深化重点领域机构改革,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构改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已经进行了八轮,分别是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当前是第九轮机构改革。此前八轮机构改革,可以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2年-1992年),主要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政府机构臃肿、部门职责不清、人浮于事、行政运行成本过高、机构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一阶段,我国用两轮机构改革解决上述问题。
1982年我国启动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通过这次改革,政府机构得到了很大的精简,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其中经济管理部门由71个减少到41个,人员缩减了41%。
此轮机构改革在精简机构和干部人员、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干部队伍年轻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
1988年机构改革着眼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搞活企业等服务展开,改革的重点是 “减员缩编”、政企分开。此次改革的重点领域放在同经济体制改革极为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
经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由22个调整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7个减为44个。
第二阶段(1993年-2002年),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核心,重塑政府管理架构。这一阶段通过两轮达成目标。
1993年的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转变部分专业经济部门为行业管理机构或经济实体。
此次机构改革取消了15个部委归口管理机构的称谓,改为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仍设15个。非常设机构大幅裁减,由85个减少到26个。改革呈现出“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新格局。
1998年的机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也开启了我国探索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路径。
通过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了11个,剩29个;人员编制机关干部编制减少了近一半;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到200多项;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平均减少15个,剩40个,人员编制平均精简47%;地(市)、县、乡机关行政编制精简了20%。
第三阶段(2003年-2012年),强化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核心的“大部制”改革模式,推动统筹协调、科学精细的机构改革。这一阶段经历了两轮机构改革,分别是2003年、2008年。
2003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随着改革的深入面临新形势,为使政府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能够与之相适应,2003年的机构改革体现出“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服务型政府理念,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此轮改革中,设立了国资委、银监会;组建了商务部、国家食药监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不再保留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08年机构改革提出“大部制”的理念,此轮改革主要任务是,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为核心任务,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此次机构改革涉及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地方各级政府机构也相应进行了改革。
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继续稳步推进职能统一的“大部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使政府职能能够有效保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标的达成。2013年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继续稳步推进职能统一的“大部制”机构改革,化解政府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等问题。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铁道部、卫生部等退出历史舞台。
2018年的机构改革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并且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6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0个,办事机构2个。
新一轮机构改革有四大看点
一是持续优化政府职能、精简部门机构、提升服务效能。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间,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特别是2018年的改革被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程度最深的一次机构改革。从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看,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延续精简机构、提升效能思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完善,党的领导力、政府执行力、社会发展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治理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基本遵循。在当前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个别党政机构设置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有些地方出现脱节,出现条块分割、部门利益、冗员繁多、相互推责、妨碍公平等问题,另外,还有一些政府机构在职能划分上不够科学,出现职责缺位、效能不高等问题。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出现两个“还不完全适应”,这些障碍和弊端,必须通过机构改革来破除。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力争在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拿出实招、挤干水分,以点上的突破来带动面上的改革。
三是探索数字化背景下政府治理效能的提升。我们处在以信息技术驱动的数字时代,在这个基础上,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和“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目标要求。数字政府发展最为关键的挑战并不是大数据技术本身,而是改革政府与其内部和外部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构建起符合现代发展目标的政府治理体系。数字政府驱动的政府组织体系优化,不仅要根据政府职能来设计完善,而且要注重与技术流程的重塑相融合。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数字政府治理理念提供思想支撑,而且需要“以人民及其需求”为中心的制度创新为根本性保障,实现技术与制度双轮驱动。
四是深刻领会“三个统筹”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了三个统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党中央机构、全国人大机构、国务院机构、全国政协机构”“统筹中央和地方,深化重点领域机构改革”。“三个统筹”一方面说明我们在推动机构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们已经站在统筹治理的高度推动机构改革向纵深发展。统筹治理的思维在第八轮(2018年)机构改革中已经体现的非常鲜明,第八轮机构改革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推进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并且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我国机构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化,使机构改革更具前瞻性、引领性,更加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政府职能、效能的需要。
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2013年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我们的机构改革一以贯之,按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系统推进。
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比如,部分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不够健全有力,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制机制亟待完善;部分党政机构重叠、职责叠加、权责不明等问题较为明显;部分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合理,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等问题凸显;部分领域中央和地方职能部门在职责上不一致,权责划分与实际脱节;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服务群众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有待提升。
新时代,我们奋进在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上,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一轮机构改革传递出的鲜明信号是,进一步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
如何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必须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理顺党的组织同其他组织的关系,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科学设定党和国家机构,准确定位、合理分工、增强合力,防止机构重叠、职能重复、工作重合;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一轮机构改革更加注重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提升,通过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