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张云飞: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世界”
2019-09-25 长江日报发布时间:2019-09-25“哲学家们只顾解释世界,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
回顾马克思的人生轨迹,我们更能清楚感受到,实践哲学、哲学实践不可分割地伴随马克思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重要革命实践?马克思是如何与工人阶级相处的?有没有参加过1848年法国大革命?写作《共产党宣言》时经历了什么?《长江日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张云飞。
青年马克思以普罗米修斯自勉,决心为改造人类世界而斗争
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此文中,马克思已经把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了,这是否能代表青年马克思的实践观?
张云飞:确实,1835年8月12日,马克思在其高中毕业论文中立下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的崇高的人生理想,对其未来献身于人类解放尤其是无产阶级解放具有重要影响。但是,这篇论文受宗教救世情怀的影响较大,马克思当时尚未确立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因此,不能对之作出过度诠释,变成心灵鸡汤。
当时西方国民经济学家从没关注到“人”,马克思关注农民的贫穷问题,关注工人阶级的异化,这一思想特征从什么时候开始显着的?
张云飞:真正促使马克思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转变的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物质利益的关注。1842年10月,针对统治阶级将穷人到过去的公共林地捡拾柴火的行为判定为“盗窃”,马克思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大力为穷人的物质利益辩护。
在1842年年底到1843年年初期间,针对摩泽尔河流沿岸葡萄种植者的贫穷问题,马克思写下了《摩泽尔记者的辩护》系列文章,呼吁关注农民的贫穷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剖析了造成工人阶级异化的私有制根源,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主张。这样,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就动摇了马克思过去的哲学立场和政治立场。
随着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马克思开始以普罗米修斯精神自勉,立志盗取天火照亮人间,自觉地投身到人类解放尤其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因此,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不仅是马克思的崇高职业理想,而且是马克思毕生不懈的追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认为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提纲》论述的中心正是实践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
张云飞: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就在于只懂得从直观的方面去理解对象,而不懂得从实践方面去理解;相反,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当然,他们也不会知道实践本身。马克思则明确地要求,必须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自己的实践观。在认识论上,思维的真理性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在社会历史观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实践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哲学功能上,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当然,科学认识世界是正确改变世界的前提。从根本上来看,“批判的武器”(理论)毕竟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实践),物质的东西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哲学上最伟大的革命就这样发生了。后来,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从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法国“二月革命”到巴黎公社运动,马克思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者,而是积极投身革命实践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斗争实践中产生的。能否介绍当时的背景?
张云飞:受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作了《共产党宣言》。1834年,德国流亡者在巴黎成立了流亡者同盟。1836年,流亡者同盟改组为正义者同盟,成为德国第一个无产者的政治组织。1847年6月初,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这次大会。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大会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并委托他们为同盟起草一个纲要。这就是《宣言》的由来。
当时,在工人运动内部存在着魏特林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蒲鲁东主义等错误思潮,严重阻挠着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为了清除这些错误思潮对工人运动的消极影响,在恩格斯创作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了《宣言》。这就是《宣言》创作的历史背景。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每一时代的经济构成了政治和精神的基础,原始社会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发展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展望了共产主义的未来。在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宣言》最后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宣言》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是马克思对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论述,马克思参加过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吗?
张云飞:1848年2月,当《共产党宣言》公开出版的时候,1848年革命爆发了。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在1848年革命期间,马克思从一个书斋中的学者变成了一个投身革命实践的大无畏的战士。他将自己获得的遗产无偿捐给了布鲁塞尔的工人以支持他们的战斗,这样,就得罪了比利时反动政府,使自己和爱妻燕妮身陷囹圄,被驱逐出比利时。到达巴黎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提出了共产党人的纲领、战略和策略。
“二月革命”之后,马克思恩格斯一道回到德国,创办了《新莱茵报》。为了维持这一革命阵地的运行,马克思在经济上破产。但是,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努力,大家认识到,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
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撰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这绝不是应时之作,而是对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深刻地提出,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历史的火车头;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阶级专政。显然,从革命实践经验中提炼革命理论,运用革命理论进一步指导革命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无产阶级革命基本原则。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是否参与过巴黎公社运动的指导?
张云飞: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虽然“第一国际”没有动一个手指头,但公社是“第一国际”的产物。马克思密切关注公社的进展,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各种建议。在总结公社经验的基础上,马克思创作了《法兰西内战》,提出无产阶级不能利用现存的国家机器,必须建立自己的专政。
公社失败之后,马克思领导“第一国际”开展了反对巴枯宁主义、改良主义、拉萨尔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在指导德国工人阶级政党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创作了《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这样,就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科学预测了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对工人革命家慷慨解囊,为工人流亡者提供避难所,马克思对工人阶级不是道德上的怜悯,而是对历史创造者的尊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恩格斯认为,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我们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句话?
张云飞:马克思将理论家和革命家的品格和成就高度集于一身,但是,他首先是革命家。在19世纪40年代末的“科伦共产党人案件”期间,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为他们提供辩护。在50年代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参与了英国宪章运动,马克思在宪章派报纸《人民报》上发表了17篇文章,满怀信心地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同时,马克思与美国工人运动保持密切联系,参与了德国流亡者创办的《人民报》,参与了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的活动,密切关注全德工人联合会的成立。
工人阶级的“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核心,马克思对工人的同情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他是否与工人阶级实际相处过?
张云飞:马克思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道德上的批判,而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科学批判;马克思对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同情,不是道德上的怜悯,而是对作为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尊重。
在其早年,在深入工人阶级当中进行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恩格斯创作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由于主要致力于新理论的建构,因此,马克思没有像恩格斯那么深入工人群众,但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状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都得出了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工人解放的结论。
在创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密切关注工人阶级的生活、工作和斗争。他不仅通过阅读统计报表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而且通过深入工人群众来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
当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的时候,马克思就义无反顾地与工人阶级坚决地站在一起。马克思燕妮夫妇本来可以过上优雅的贵族生活,但是,他们视金钱为粪土,往往对工人革命家慷慨解囊。当燕妮得到一大批遗产之后,他们夫妇就将钱匣子随身携带,任由有需要的工人流亡者随意取用。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马克思全家积极地投入到了救助公社流亡者的活动当中,开展募捐,解决饮食,寻找住所,安排工作,甚至马克思的家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马克思全家不得不举债维持生计。在给予物质生活上援助的同时,马克思还积极鼓励这些工人革命家为无产阶级解放继续奋斗。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是“实践本体论”,对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是高度一致的
在谈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该如何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
张云飞: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但是,不能由之走向“实践本体论”。对于马克思来说,一方面,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尤为关注的是人化自然。另一方面,外界自然界的优先性始终存在。马克思始终强调,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在哲学上,必须正确处理实践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关系,形成必要的张力。
在突出实践的作用的时候,必须突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历史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的发展,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过去的运动是为少数人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为多数人的运动。如果只强调实践的作用,而忽略人民群众的作用,同样会倒向唯心史观。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高度一致。
(作者系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cjrb.cjn.cn/html/2019-09/25/content_149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