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宋扬: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迈出坚实一步
2020-04-10 人民网发布时间:2020-04-10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该文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要素市场改革带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市场不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更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在要素市场改革中至关重要。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首先,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不少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身份歧视等原因降低了我国劳动力配置效率,劳动力不能到最能发挥他们价值的经济部门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减少就业歧视将提高经济效率,释放经济红利。其次,有利于创新,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会激发劳动者创新的动力,也会使有创新潜力的劳动者和企业家转向更活跃的生产部门,激发经济活力。最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可以缩小城乡间、区域间、体制内与体制外等多个维度下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要亮点
本次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在劳动力市场化改革领域提出的几点意见针对性极强,敢于直面我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将为劳动力自由充分流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释放要素市场改革红利提供坚实保障。
首先,意见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自从2001年放开小城镇的落户门槛以来,很多户籍改革的政策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就是就业机会少、吸引力小的城市落户容易,但吸引力大的大中城市落户门槛高,造成了落户意愿与落户门槛的不匹配。意见提出了推动超大、特大城市的户籍改革,促进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户籍准入年限互认,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些措施直面问题,对劳动力市场化进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将有效缓解留守儿童问题,使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能够在工作地落户,保障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候鸟式”迁徙,真正推动“人的城镇化”。当然,户籍制度改革还尚未结束,下一步需要与社保、财政、教育、医疗、土地等制度改革联动推进,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其次,意见提出,“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依法纠正身份、性别等就业歧视现象,保障城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利。”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1958年《歧视(职业和就业)公约》中的界定,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优惠,导致剥夺或损害在就业和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存在着较严重且多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既背离了公平原则,也降低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不利于人力资本开发利用。此次针对就业歧视的改革意见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问题。
最后,意见指出,进一步畅通企业、社会组织人员进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渠道。优化国有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选人用人机制,深入推行国有企业分级分类公开招聘。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是贯穿于劳动力市场改革始终的一项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城乡二元分割的逐步瓦解,问题的焦点已逐步集中到城市内部的多元分割。此次改革有利于破除妨碍人才和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对打破身份分割、所有制分割、体制内和体制外分割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系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经济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yuqing.people.com.cn/n1/2020/0410/c209043-3166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