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就业率是专业设置的“金标准”吗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18日 07版)发布时间:2019-04-18【关注就业问题系列之三·智库答问】
本期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赖德胜
新葡京网址 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赵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苏文平
2.就业率不等于办学质量
光明智库:近年来,有一些大学试点“专业退出机制”,就业率不好,报考人数持续降低,专业就可能要“退出”。就业率一票否决,是否对高校教育改革有正面意义?就业率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金标准”吗?
赵忠:就业当然不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金标准”。采用就业率作为标准之一时,也不应该“一刀切”,研究型大学、社区学院、博雅(文理)学院和职业院校应该有不同的标准。
研究型大学是科学发现、技术进步、知识发展的源泉。这类高校建设和发展高水平的基础学科不可或缺,对这些基础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也是此类高校的重要任务。对这类高校而言,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所作的贡献是评价其质量的“金标准”。
在高校体系中,不应该追求同质化,而是要差异化发展。例如,社会对基础学科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少,这些学科、专业更适合在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和发展,保持适度规模;对应用学科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学生的层次也更多元化,适合在更广泛的高校开展建设。
在专业设置时考虑就业率、用人单位需要和学生需求,有合理之处。但专业退出不应该完全由学生投票决定,而是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特色定位、办学目标等。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首先,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学科规划,包括新学科、新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学制和教学内容的制定等;其次,高校和用人单位要进行常态化沟通、合作,使学校办学更能符合社会需要,也使用人单位更了解学校和专业。有时候所谓的专业不对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例如,经济学科下面的有些专业其实基础课基本相同,只有部分专业课不同,但现实中的就业率却差异比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用人单位对经济学各个专业的误解造成的。
3.宽口径招生、厚基础培养,推迟学生选择确定专业的时间
光明智库:尽管就业率并不是衡量专业乃至高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就业率的点滴变化却可以从一个侧面衡量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的相关成效。如果我们从就业“出口”倒推,在专业建设这个“入口”方面,高校该如何主动应对?
赵忠:就业率肯定不是衡量专业和高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就业率确实可以反映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是不是符合市场的短期需要,是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加上“短期”两个字,其一是因为就业率高低只能表示大学生毕业这一年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其二是因为,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一个短期概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长期发展的考虑。
具体到高校,首要的任务还是要回到人才培养上。大学期间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项具体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本科阶段,应该进一步加强宽口径招生、厚基础培养,推迟学生选择和确定专业的时间,淡化专业界限,推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视素质培养,改变重实用技能、轻基础知识、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做法。
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潮扑面而来,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当下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能很快老化,今天的好专业可能马上发生变化,现有的一些工作岗位可能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替代。这些都说明人力资本的折旧在不断加速,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大学阶段培养出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付诸实践至关重要。
全文链接://epaper.gmw.cn/gmrb/html/2019-04/18/nw.D110000gmrb_20190418_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