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报】灯都社会善治典范 引领中国特色小镇建设
发布时间:2017-08-23“2017年中国特色小镇社会善治 (中山古镇)研讨会”8月21-22 日在国家首批特色小镇——古镇镇召开。此次研讨会是一次汇智的盛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院校的众多专家以及广东国家特色小镇相关领导齐聚一堂,以古镇社会治理为案例,研究和探索特色小镇的精准治理模式,为探讨“中国特色小镇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并将出版文集,以更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进相关学科协同创新发展,并为国家特色小镇的社会治理提供范例。
这是一次高规格的研讨会,由国家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的 《社会与公益》杂志社、古镇镇人民政府、新葡京网址 主办,由古镇镇社会工作委员会、古镇镇社会事务局、中山市北达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办,并由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广东省社会工作学会、广东省社会管理研究会等支持。中山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雷彪出席研讨会并表示,古镇镇是全国闻名灯饰产业专业镇,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具有特色经验,研讨会以古镇镇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探索意义。古镇镇党委书记刘建辉、镇长匡志出席并发言。
灯都善治模式创新在哪?
◆古镇镇党委书记刘建辉分享了古镇镇特色小镇社会善治模式实践与创新经验:
古镇已形成年销售超千亿元的灯饰产业集群,古镇灯饰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达7成。产业大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既给古镇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强大动力,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社会建设的巨大压力与挑战。
未来古镇要打造 “世界灯饰之都”,要建成两个“家园”:一是环境优良安全、生活方便、服务齐全的居住家园;二是具有文化感召力、亲和力的精神家园。目前,古镇镇在社会建设方面已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基本形成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总结起来,有四方面的特色和经验。
古镇镇通过建立智库,从战略到策略、从政策制订和制度设计上让古镇社会建设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去年,咨询委员会的课题组提出了古镇社会建设 “以人民为本”的指导方针,“在地化”实施“接地气”社会政策的建设思路,在社会基础、社会管理、社会自治三个维度加强社会工作的工作路径。在此基础上,古镇社会治理提出了“大社工”社会治理的工作理念,切实转变观念、改变方法,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精准治理。党委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GCP”模式就是古镇镇深化社会治理,完善社区治理,实施精细化、精准化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GCP模式具体为七大工作平台,以党建平台作为核心,统筹六大平台的总体方向,形成1+6的平台布局体系,推动基层的治理。
古镇镇推行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社会和谐善治的基础。在多年的实践中,已逐步建立起适度普惠型民生保障体系。此外,古镇镇以国民教育和全民修身为抓手,深化公民素质教育,持之以恒地推进人的现代化。
古镇镇还实现党组织领导、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协同治理,建立以政府治理为主,社会力量协同配合的立体化体系。如,古镇 “自治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社区网格员在收集社情民意、开展便民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平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灯都善治模式专家怎么看?
理论引领创造古镇奇迹
◆金莉(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社会与公益》杂志社社长):
在社会治理中,古镇镇引入了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探索出“大社工”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精准服务,切实改善民生,塑造理性社会心态;依法治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参与和服务供给侧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建立完善工作平台,推动社会组织培育和社工队伍建设,统筹推动基层管理。
社会治理是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建构特色小镇的精准治理模式将直接考验特色小镇政府和民众的智慧。在古镇的社会治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政府部门到社区到社会组织,大家分工合作,目标明确。尤其是镇政府领导作为决策制定者,将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到古镇的社会建设各个层面,建平台、保民生、借外脑(成立镇级智库)、创机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社会政策创新方面,古镇以“古镇社会工作协会”带领“专业社会服务机构”,通过社会工作检验和改进社会政策合理性。
古镇模式为全国特色小镇提供范例
◆周红云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发展特色小镇,要避免“新瓶装旧酒”,要避免“自上而下”的规划与“自下而上”的发展;从全世界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来看,特色小镇几乎都是通过市场集聚,然后政府提供服务。
特色小镇在产业定位要摒弃“大而全”,力求“特而强”,避免同质竞争、错位发展,保证独特个性。在功能体系上,要摒弃“散而弱”,力求“聚而合”,重在功能融合,营造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在城镇形态上,要摈弃“大而广”,力求“精而美”,形成“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在制度设计上,要摈弃“老而僵”,力求“活而新”,定位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体现制度供给的“个性化”。
古镇作为灯饰特色小镇,留给我的印象不仅在于灯饰产业的发达,而是在于逐步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这一特色,即社会治理创新。目前,国家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是破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古镇特色小镇探索社区的功能,恰恰是发展特色小镇的核心。
古镇所探索的 “特色小镇社会善治之路”,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实践入手,试图破解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过程遇到的问题和瓶颈,做到了小城镇建设和特色小镇的相得益彰,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的范例。
古镇做到了不仅用产业留人,同时从治理源头转变,实现社会治理的主体多元化;政府做好该做的,能做的,同时该释放的要释放给市场和社会,协同治理。
古镇GCP模式是中国社会治理精髓
◆朱红文(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哲学博士):
古镇的社会治理是演化式的过程。从改革开放到成为灯都,进入较为完整工业社会后,古镇从经济发展考虑到社会公平、社会建设,是一个巨大进步。社会善治,古镇具备这样的社会基础,这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表现。如古镇助居工程,不仅帮村民建房子,还要多盖一点,解决租金收入,这种高尚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
古镇提出的GCP模式,既是古镇新潮的探索,也反映了中国治理的特色和精髓,体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根本特征和模式。我们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基于人民情怀,有根基、有力量。我们社会治理、结构是靠历史、地方力量慢慢演化的,是土壤中长成的。古镇的这次考察,给予了我很深的启发。
特色小镇社会治理抓住五个关键
◆阙志兴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特色小镇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抓住培育创建与社会治理有五个关键:突出魂——以人民为中心;挖掘根——保持、挖掘、彰显“特”;也更好体现“魂”;树立示范——对标全国,放眼世界,树立“广东范”;做强支柱——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创新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体制机制,适应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和发展规律。古镇形成社会治理GCP 模式,是一种创新。
协同发展推动善治特色小镇
◆刘金龙 (新葡京网址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从农村到城镇,古镇在城镇化的这一进程中,已经探索出很多的创新机制。目前,古镇社会建设正在寻找社区的内力,寻求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公益组织培育,社区机制的协同发展,从而推动古镇经济社会发展。
增强特色小镇认同感和凝聚力
◆程光泉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特色小镇建设、乡镇治理,是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要以人为本。我们要建设宜居小镇,安居乐业同时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来古镇的人有一种认同感,能够安身立命。古镇作为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特色小镇,创新社会治理,要增加来这里创业、工作、居住、旅游的人有对这个小镇的认同感。
将社会治理典范效应扩大到全国
◆李丁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
特色小镇的建设,人民的生活才是最终目标。古镇探索的是服务型的政府,大社工的治理理念。目前古镇典范作用主要在广东,建议加强进一步研究,将这种典范扩展到全国更多的地方。
社会治理需要产业转型升级支撑
◆周跃辉(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特色小镇的社会治理问题从产业发展中来,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构建善治体系就是一种制度创新,成本谁分担,要靠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古镇社会善治落到实处,构筑了和谐社会体系,特别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古镇已做了探索。产业方面,建议古镇优化第一产业,推动互联网+制造,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资本+品牌模式。
古镇社会治理落实到人民获得感
◆彭未名(广东省社会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古镇灯饰不仅点亮了古镇,还点亮了人们的心间。我感受到古镇产城人文的融合,宜居宜业宜创的融合,社会治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民本思想和理念。古镇在改革开放中积淀、培育出特色小镇;古镇的社会治理,在问题中寻求发展,发展中解决问题,将人们的希望感、获得感、幸福感,最终落实。未来还要继续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协调发展。
◆郑奋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特色小镇要走集约型,功能聚集的,土地节约,环境友好城市化道路。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来建特色小镇,构筑开放型的特色小镇。
◆梁士伦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中山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中山建设特色小镇是大势所趋。中山提出要以创建、发展特色小镇为抓手,推进中山特色城镇化。特色小镇要在更高层面上谋划发展。
◆匡和平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
特色小镇是市场化的结果。古镇在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去解决问题。政府、社会、社会组织培育、公民教育,形成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