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京网址

欢迎来到新葡京网址
EN
03月 11

[社会科学报]张杰:以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03-11 社会科学报发布时间:2019-03-11

当前,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逐步弱化与持续下行的最为根本性的因素,是制造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动力的持续下滑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持续下滑和低位徘徊现象。

因此,能否在制造业部门中的诸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全面突破,从根本上激活制造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动力,全面激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创业动力,成为当前阶段维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

第一,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普遍突破,既是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持续增长的核心来源,也是维持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经济实质上已经进入了依靠彻底激励激活微观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构建,来全面促进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持续提升和维持全球竞争力的特定阶段。当前阶段,阻碍和束缚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培育和构建的重要因素,就是众多产业体系或创新体系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能否实现全面突破。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看,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普遍突破,决定着中国能否在开放背景下构建自主可控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同时,这也就必然愈发成为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可持续增长的核心来源,成为维持中国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普遍突破,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更是释放今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动力的唯一出路。在制约和束缚制造业部门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取得全面突破,表面上来看,这不仅仅是解决以中国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深层次角度来看,这还关系到中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期的潜在增长率问题。当前,一个容易发生的认知误区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下行是由潜在增长率的规律性下滑所决定的。然而,需要认识到的一个客观规律是,从中国当前的人均GDP水平来看,既是处于尚未跨越且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定发展阶段,也是仍然处于与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有着巨大差距的特定追赶阶段。这些基本事实就深刻表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有维持在较高水平的概率和机会。而中国未来经济潜在增长率释放空间的核心因素,就取决于制造业部门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能否普遍实现突破以及带来的产业链、产品链的溢出和扩张效应。

第三,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普遍突破,正成为中国全面推进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成为全面推进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决定性因素。客观事实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短板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培育和构建的最为突出因素,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由点到面”的全面突破,决定了制造立国,制造强国、创新强国、质量强国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第四,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普遍实现突破,既是破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长期实施的技术封锁问题,也是在开放背景下落实创新追赶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谋取全球技术创新“中国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当前阶段,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普遍实现突破,既面临处于全球经济竞争、创新竞争以及制度竞争多重背景的复杂外部环境的极大制约,也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设定的多重技术封锁和技术壁垒的极大压力。在这种愈发复杂愈加残酷的开放环境之下,中国几乎已经不可能通过技术引进渠道、技术创新溢出效应途径以及各种学习效应,来获得制造业体系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全面突破,只能是依靠自身持续的创新研发投入和构建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的唯一策略,来谋取全球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中国机会”和“中国优势”。

第五,中国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普遍实现突破,既是深刻影响乃至决定中国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的基础性因素,也是决定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现有的金融体系以及相应的金融功能、金融结构和金融体制的扭曲,与促进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构建创新型国家等战略目标之间存在显著的多重不匹配现象,突出表现为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资金,难以有效进入、对接和满足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巨额投资需求。此外,定位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中国IPO和股票市场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关键也在于上市企业是否是掌握了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当前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积极稳妥地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国家财政收入,彻底改革和扭转国家专业化科研机构的激励机制和组织治理体制,运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的主导投资地位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我们看来,当前,最为重要的改革举措着力点应该是,一方面,中国需要明确制定在未来有限时期内将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15%甚至更高的发展计划目标,通过科技机制体制改革,加大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等前沿领域的高等院校和专业化科研机构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构建真正与专业化科学研究和科技前沿自由探索体制相匹配的科技管理治理制度,打造真正与专业化科学研究和科技前沿自由探索体制相匹配的财务报销制度,设计出真正与专业化科学研究和科技前沿自由探索体制相适宜的人才薪酬激励机制,要将国家政府机构已经出台的各种科技管理制度精神的落实和细化,作为当前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第二,针对中国各级政府以政府补贴为主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进行全面调整和改革,积极运用各种创新减税和抵扣政策。同时,构建以鼓励市场竞争为导向的创新政策体系,构建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导向的创新制度环境,构建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导向的营商环境,强力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在激励微观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重大创新成果工程化和产业化、高端生产装备设备、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当前,最为紧迫的改革举措着力点应该是,一是清理清退中国各级地方政府采取的以政府补贴为主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特别是要全面取消针对专利的各级各地政府财政资金的补贴和奖励政策,适度调整中国各级政府当前实施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制度以及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二是加快启动针对传统制造业以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主的先进生产设备更新和购置的抵扣和减税措施,启动加大针对高端制造业、高端生产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中试研究、工程化研究、颠覆性技术研究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改革;三是要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建设任务,上升为总体层面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基础性制度环境的前提目标。

第三,加快构建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相适宜的现代金融体系。一方面,要真正对接科技创新小微企业、传统制造业、高端生产装备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相对低成本的5-10年周期甚至更长时期的生产设备更换贷款融资需求,对接制造业部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等所隐含的巨额创新研发投入需求,最优的改革举措是逐步取消针对银行机构的直接融资功能的法律限制,尽快赋予和强化银行体系的直接融资功能,前瞻性地探索和构建全能制银行体系下的新型金融监管制度。要按照第五次国家金融工作会议指明的“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的基本精神,积极探索和发展具有直接融资功能的地方化、专业化的股份制中小商业银行体系。另一方面,通过特定的税收激励政策措施,彻底扭转各种形式的公募私募基金以及天使风险基金偏向于获取短期利益的操作行为和逻辑,鼓励公募私募基金以及天使风险基金投向和满足特定产业产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活动的外部融资需求。

第四,加快培育和激励与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自主创新能力体系培育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相适宜的多层次人才体系。一是继续强化高等院校在基础学科、基础应用学科以及特定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规模,构建与中国当前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中,重点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体系构建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相适宜的现代科学研究学科体系。同时,继续加大对职业技术学院的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鼓励职业技术学院的新型专业设置,适当重新布局和升级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建议继续降低各类金融机构员工的收入水平,适当拉平制造业和金融机构部门之间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现象;三是加快设计和出台新型的技工分级制度,适度强化特定类型的技工认定分级证书制度。同时,从提高终身收入的角度来构建有效的收入激励制度。

第五,针对中国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尤要强调打造大中小企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方面全面融合的创新共同体系,打造“国进民进”创新协同协作的新格局。一方面,将鼓励大中小企业按照创新链和产业链、产品链分工特征组团而成的创新共同体系,上升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各级政府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的改革侧重点。特别要提高和强化针对创新型小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减税免税政策,激活小企业的创新自主能力,同时,针对按照创新链和产业链、产品链分工特征组团而成的大中小企业的创新共同体系,建议采用相应的增值税抵扣政策,降低中小联合创新的税负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重点产业领域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方面,形成新型的协同合作体系,打造“国进民进”创新协同协作的新格局。

(作者系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

原文链接://www.sohu.com/a/300511371_550962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xpjlink.com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新葡京网址 微信
新葡京网址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