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以新动能的构建为核心孕育经济发展新周期动力源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中期)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2017-06-20 光明网发布时间:2017-06-206月17日,由新葡京网址 等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中期”在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刘凤良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7年中期)--反弹、分化与周期转换中的中国宏观经济》。
预计2017年GDP增速为6.7%
刘凤良指出,2017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反弹与分化两大基本特征。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国内各项宏观政策和世界经济复苏拉动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企稳向好的态势,多项宏观经济指标都趋于改善,名义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回升,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总体实现良好开局。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经济成功探底回升、风险和压力得到初步释放,同时也意味着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初见成效。
在现有宏观政策调整基调下,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将会放缓,而民间投资的反弹力度还有待观察,弥补前者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下行压力将会逐渐显现;与此同时,随着居民收入增速的持续放缓,消费增长受到一定的制约。但国际周期会在短期内提供较强的支撑作用。
刘凤良同时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问题是短期国内宏观经济传导不畅和长期生产率下滑。这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在经济周期性下滑过程中积聚的各种风险的释放与国内政策趋紧、传统动能削弱与新周期孕育之间所产生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第一,高杠杆率是宏观经济传导不畅的主要原因;第二,资金“脱实就虚”,房价高涨造成资源配置扭曲进一步加剧;第三,以中央企业投资为代表的准财政支出对地方投资存在着挤出,国有和民营经济融合存在障碍,并且中央投资更倾向于对隶属层级较低的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果;第四,由于我国原有在GDP锦标赛竞争下,通过对地方政府放权、地方政府从下而上进行改革试验推动改革的模式和新常态不再适应,生产率出现了持续的下滑;第五、对外贸易空间的收窄也降低了技术进步率;第六,生产率下滑使得企业成本持续上升。
当前,亟需通过新一轮改革开放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的传导问题,以新动能的构建为核心孕育新周期的动力源。新一轮的改革需要坚持一个核心,两个支柱。一个核心是重塑政商关系,明晰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新常态需要新动能,新动能需要新型的政商关系。原有的市场和政府界限更多是要素推进型模式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环境。需要塑造创新导向的政商关系。围绕这个中心的两个支柱是以财政体制为代表的央地关系调整和以混合所有制为突破的国有企业改革。通过这些改革,一方面解决经济传导中的结构性问题,重塑中国经济传导路径,激活国内经济,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潜在生产率,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新特点
这轮改革是在新常态下进行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新改革相比于以往的改革需要有新特点。
第一,这轮改革需要避免通过GDP竞赛类的排名来进行激励。在新常态下,经济质量重于经济数量。由于质量是多维度的,单一维度的数量竞赛就不再合适,这只会导致地方关注某些数量目标,忽视其他目标。
第二,这轮改革需要将改革的主导权从地方政府提升到中央政府。在GDP竞赛等数量经济竞争环境下,为了发挥地方政府动力,需要地方政府发起改革。但是,对于现有的质量导向的多目标改革,需要中央统一协调。
第三,新一轮改革需要关注的是地方政府在“四个意识”下的执行力考核。对待新改革由于不用简单的GDP竞赛,就需要在监督落实上下功夫,重点考虑地方政府在“四个意识”下如何自我创新,更好地执行改革,确保主体责任。
第四,加强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在改革由中央部委承担牵头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不同部门和地方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日常协调功能,工作需要常态化。
在短期内,为了给新改革提供时间和空间,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防止竞争式监管放大监管要求,需要更多的协调。同时,加强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关注,加快推进将市场利率设为基准利率。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经济的正向作用。
发布会第二单元由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主持,与会专家与嘉宾就中国宏观经济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