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尹继武:主场外交是增强中国战略能力的重要平台
2019-08-06 光明网发布时间:2019-08-06十八大之后,中国的主场外交愈加活跃,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亚信峰会、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多场主场外交。主场外交的参与主体更为多元化,议题也逐渐增多,已成为近年中国增强对外战略能力的重要平台。具体来说,在中国外交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主场外交有助于我们更为有效地在规范倡议、制度建设以及秩序构建等方面贡献力量。
其一,议题设置。改革开放政策奠定了中国确立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总体战略。随着中国加入国际组织的数量增多,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在既有西方主导的制度层面,由于其所固有的非中性特性,中国在议题设置、话语建构等领域都面临难题,作为新兴大国也遭受权责不一致的悖论。而东道主可以利用主场的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优势,拟定有利于本国的议题或议程,这种议程先导性为打破既有的制度非中性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国也可以为相关多边外交的议程贡献自身的特色。例如,2016年G20峰会,中国将发展、创新和贸易问题作为优先讨论事项,使峰会对这些领域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其二,规范贡献。在全球层面,不同的问题领域存在不同的规范类型,比如人权规范、武力使用规范、安全规范、外交规范、经济援助规范等等。中国外交在自身国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地向全球外交的领域进发,然而,在既有的西方国际体系中,中国自身内在的规范力量及影响力仍然不足。近些年西方世界遭受的政治经济危机,引发了对于西方秩序及其规范要素的反思。为此,在主场外交的价值贡献上,中国可以通过峰会主题设定和议程设定,添加具有中国自身特性的价值理念,比如多元包容、绿色和平、公平正义等等,在国际规范倡议方面做出贡献。例如,在安全领域,中国自身倡导不结盟的规范理念,上海合作组织着眼于地区安全的集体制度建构,通过相应的军事和安全合作改善地区的安全,促进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来往,便代表了一种与联盟安全规范不同的地区集体安全规范。
其三,制度建设。在国际制度领域的影响力是一国战略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实际上是对于国际制度及其规范的接受并内化过程。有相应的接受国际社会主流的机构建设及其决策程序的案例,比如主场外交中对于国际峰会的承办,中国自身创设的多边合作机构等,但在此过程中,中国自身的能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中国可以通过主场外交加强在国际制度中的影响力。比如中非合作论坛的集团外交形式,对传统联盟等排斥性合作制度的反对等,都体现了相应的中国理念。
其四,形象管理。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一方面,主场外交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现自身所希望的积极形象及其理念的重要窗口,这也是前文所述的中国所坚持的一些特有规范和制度理念;另一方面,主场外交是加强中国自身国际化,特定城市国际化进程,以及增强中外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相关语言项目、志愿者服务、国际化小城镇等建设,都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减少国际社会的误解与误判,弥合中外的形象认知分歧提供了可能。
其五,领导能力。在十九大报告中,中国领导人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坚持不与主流国际体系及霸主对抗的政策,倡导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以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的理想目标诉求。在这些宏观秩序愿景的设计与倡议过程中,中国自身的秩序理想及领导能力十分关键。主场外交成为中国倡导与构建更为公正合理秩序观,发挥在相应议题领域中规范倡导者、问题解决的重要角色从而在全球治理中贡献力量的重要场所。
总而言之,从对外关系的战略能力与布局来看,主场外交成为中国实践自身外交理念与秩序愿景的重要平台。在此平台上,中国自身的形象管理和领导能力,外在制度建设经验以及内在规范与价值倡导等都得到相应的实践。中国战略能力的增强,主场外交发挥着重要的平台作用,但其背后更为基础与实在的因素不可或缺,比如中国实力与规范力量的增长,以及外交与战略设计能力的提升等等。作为平台的主场外交更多是一种实践的理想空间,不能替代中国对外关系中更为基础的硬实力与软实力。进一步而言,如何评估主场外交对于战略能力提升的效果,则需要更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及系统的案例比较分析。未来主场外交更为丰富的情况下,中国外交的国内社会与政治基础建设亦是非常重要的议题,是中国外交走向现代化的保障。
(作者系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share.gmw.cn/theory/2019-08/06/content_3305869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