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京网址

欢迎来到新葡京网址
EN
03月 12

[中国纪检监察报]张云飞:民胞物与:古代生态伦理典范

2020-03-12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20-03-12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态哲学认知的范式,那么,“民胞物与”就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诉求的典范,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的科学认知,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民胞物与”是由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提出的理念。在他看来,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兄弟,天下之物都是我的伙伴,人不仅要爱他人,而且要爱自然。著名的“横渠四句”也体现了这一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第一点来看,天地本来无心,人类具有爱心,当人以爱心对待自然万物,那么,就可以知晓和包容自然万物,实现天人合一。显然,“民胞物与”和“为天地立心”可以互训,是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典型命题。这一传统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爱育草木。中国古代提出,人类对待草木的恰当行为是遵循时令。《礼记·祭义》提出,“树木以时伐焉”。因此,中国古代对肆意践踏草木的行为持有严厉的批评态度。孟子讲:“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柳宗元也曾赋诗:“君不见南山栋梁日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论。”根据这种反思,中国古代不仅形成了爱花惜草的伦理审美心理,而且形成了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管子》讲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白居易《春葺新居》有咏:“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移花夹暖室,徙竹覆寒池”,“池水变绿色,池芳动清辉”。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光大爱树植树的传统,在中央苏区时就开展过群众性的植树运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促进了中国的绿化。


恩及禽兽。鱼鳖禽兽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节律,遵循时令同样是人类对待鱼鳖禽兽的行为准则。《礼记·祭义》提出,“禽兽以时杀焉”。钓鱼捕鸟用于祭祀具有不得已的原因,孔子反对采用一网打尽、覆巢毁卵的行为。这就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道德律令。面对动物临死时的恐惧发抖,孟子提出了“恩及禽兽”的伦理,要求“君子远庖厨”。在荀子看来,“鱼鳖优多”才能够保证“百姓有余用”,因此,“杀大蚤,朝大晚,非礼也”。在其发育的时候捕杀动物,不符合礼的规范。反观当下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是由不当食用野味造成的公共卫生风险事件,敬畏生命的律令意味深长。


忘情山水。中国古代不仅在比德的意义上看待山水,而且将忘情于山水作为重要的人生境界。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价值判断。水奔流不息,智者应像之一样不舍昼夜;山稳重不迁,仁者应像之一样志存高远。如此,人将与山水融为一体,汇通自然风物与人的品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君子比德于山水”的道理。这一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代表人物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的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庄子提出:“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山水具有的辽阔而朴素的大美,可使人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因此,山水画、山水诗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形式,表达着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的伦理和美学向往。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纳入五大发展理念,将“美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理念的秉承,也是引领中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理论之基。我们须系统整理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积极促进传统生态伦理观实现现代化转型,以生态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新葡京网址 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www.jjjcb.cn/content/2020-03/12/content_88342.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xpjlink.com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新葡京网址 微信
新葡京网址 微博